碧山纪事

乡村,读书,生活,
作家王心麗“大美在民間”LOFTER實驗空間

 芭 茅

异乡游人在村里拍雨景,看到一位矮小的老人背了一大捆青柴,她走到路口把柴放下,歇息一会儿。在乡间生活过的人都懂,有米、有面,没水、没柴,饭还是吃不到嘴的。上前跟老人打招呼,和老人说话,老人说的话听不大懂。

四目相对。老人温润亲和的目光里有一种苦楚,一种哀愁,里面的悲凉直刺异乡人的心,深刻而难忘。异乡游人悲悯地看着老人。

异乡游人:与我相视的这双眼睛年轻的时候一定很美,很水灵,是会说话的。老人家里还有其他人?若家里有能割柴,背柴的人,她是不会雨天外出割青柴的。碧山村里有不少相依为命的老人和孤独生活的老人。老人家里都备有成堆干柴,碧山有清澈的流水,有满山青翠茂密的植物,但老人们还是怕没柴烧。能上山砍柴,背得动柴禾的时候,还算平和的日子,就怕背不动柴、或腰疼得不能背柴的时候,坐吃山空,再大的柴堆也是能烧光、烧尽的,老人的焦虑码在柴禾堆里。

老人:我砍的背的是芭茅,山里有很多芭茅,雨季是芭茅收获季节,芭茅是做笤帚的原材,芭茅扎成笤帚可卖一点钱。

异乡游人一脸困惑的看着老人,还是听不大懂老人的黟县方言。

老人蹲下,把芭茅捆扛上肩,拿起墙边的斗笠朝家走去。一捆大而沉重的芭茅挡住了老人矮小的背影。

异乡游人望着老人远去,想起另一个情景:

一个上海口音的老伯,站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病房的走廊里大声讲话:“三年灾害的时候,我在安徽上大学,那时候大学食堂里吃什么?吃的是茅根,你们相信吗?在大学里上学吃茅根!”他的胃病就是那时候落下的,他被查出胃癌,要全胃切除。

《碧山纪事》 王心丽 著


评论
热度(7)

© 碧山纪事 | Powered by LOFTER